資訊發達,交通便利,加上生活無虞之後,使得人們開始思考如何繼續享受人生。人們發現,一切前題是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。但健康不同於賺錢,打一天工就有一天的收入,健康是經年累月,無時無刻不可或缺的保養。人們又開始思考,運動之外剩下就是飲食,對人類的健康是最有影響的。於是一路研究下來,所有飲食的源頭就是食物。
我的食物健康嗎?或是我的食物來源健康嗎?終於追到了源頭,食物食材是否天然生成?是否健康?如果源頭都出了問題,食用後問題不是仍然存在嗎?從此開啟了天然食材,再來是有機食材的市場發展。
這二、三十年來,有機產業的推動與發展一直都不斷進行,它關係著人類的健康,被發現之後,此方向應會一直發展下去。現今最被接受的發展方向是:「有機生態之旅」。
資訊不斷地告訴消費者食材的重要性,食材對環境,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等等…都不如讓消費者自已眼見為信,親身體驗。於是國內外有機生態之旅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我們國內更有「摘草每」、「採果」、「花東踨走」…等等的活動,重點都是在讓消費者更親近大自然,更瞭解大自然,更愛護大自然。
凡事有正面,自然也有反面。有機生態之旅對消費者,也許有著很貼切與直接的教育功效,但對於提供有機生態之旅的地方與國家,是否真有助益呢?能提供較不受污染的環境給消費者瞭解大自然,通常是較落後的地區。他們為了爭取客源爭相拿出最後的環境壓箱寶,索取競爭中的低價優勢,誘使消費者走入更深的大自然,於是人為的破壞接踵而至,加上如果有些地方或國家,主要是依賴有機生態之旅維生,其「未蒙其利先受其害」的現象就更嚴重了。
舉個例子來說,像古巴的巴哈馬,此城市的最大收入來源是提供最原始的自然生活。消費者大量湧入,巴哈馬當然措手不及,無法端出最舒服的旅遊環境,消費者為求自已方便,任意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,將原先在自已家鄉過度開發的生活工具與模式,再度在巴哈馬如火如荼的展開,於是原先被純樸保護的環境,開啟了破壞的孔道。最嚴重的是,巴哈馬的旅遊極端依照季節,夏天一到,颶風一刮,破壞了當地,同時也捲走了有機之旅的消費者,但卻同時留下了消費者與天然災害給當地的破壞。
國內的採果之旅何嘗不是一樣呢?消費者玩完了,留下更多的踐踏與垃圾。其實愛護環境,履行有機生活是要由自家開始,不是觀望他人就可以輕易獲得的。有機生活,有機農作推行最有成效的當屬於歐洲。
跟據FiBL 與IFOAM在紐倫堡有機展公布的資訊,有機市場的成長與有機農作耕地,雙方呈現穩定成長。現今全世界的有機耕地已達三千七百億英畝,有機市場消費,總額亦高達445億歐元,光2010年即已成長8%。從事有機農作已有一千六百萬農民,令人訝異的是,其中80%在開發中國家,如印度,烏甘達,墨西哥與衣索比亞。就有機市場消費接受度來看,成長最多的是歐洲,2010年成長9%。反觀過來,亞洲有機市場卻是呈現縮減現象。
FiBL 與IFOAM進一步瞭解此一消長現象,發現有機市場成長的國家,主要是在於他們長期準備並教育了消費者,提供廣泛範圍的支持,例如直接折扣、廣告促銷、相關研究資料,公布給消費者以及有效市場運作。因此相對於一些國家,如果在整個國家的農業政策中,沒有將有機農作整合進去,其農民接受不到這方面的支助資訊與行動,他們的有機發展當然呈現上上下下不穩定的狀況。
現今亞洲的經濟成長,事實上高於歐美,發展更成熟的有機產業比任何地方都更有前景與成效。政府出面將有機農作,整合到國家農業政策中,直接與農民接觸,提供直接的支持與支助,從而帶動消費者。如此一來,世界的有機發展將會是無可限量的,而其國民,亦即消費者,就不必假以外求,來一趟那裡又那裡的有機生態之旅,他們自己就是。
消費者清楚自已對自已健康與環境的前後關係,身體立行,那麼處處是桃花園,近程遠途都是有機之旅。